信息資訊
古建文化
“天圓地方”是中國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觀,圈椅是方與圓相結合的造型,上圓下方,圈是圓,座是方。以圓為主旋律,圓是和諧,象征幸福;方是穩健,寧靜致遠。圈椅將風雅·和閑適情懷展露至盡,是傳統哲理的具體顯現。在室內布置中,可成對陳設,亦可單獨擺放。在現代中式設計里,它是必不可少的中式展示空間元素之一。
圈椅的起源
圈椅,起源于五代十國時期。從它半圓的坐面、微彎的搭腦可以看出,這種椅子是唐代月牙凳的發展,是月牙凳與憑幾的結合體。因椅圈恰似羅圈,民間又稱“羅圈椅”或“圓椅”,就是言其后背的搭腦與扶手連成圈狀,由一條圓滑、流暢似羅圈的曲線組成,故名圈椅。
圈椅最早出現自五代《宮中圖》,有種說法認為圈椅的前身源頭是上古時期的孤形三足憑幾,用于席地而坐,或者置于后來出現的臺座(或稱“榻”)上使用。宋代文獻中地有“作栲栳,屈曲竹、木為圈形扶手”的記載。在宋人畫《會昌九老圖》中則較為具體。
另一說法圈椅由交椅演變而來,交椅的椅膀后背與扶手一順而下,就坐時,肘部、臂膀一并得到支撐,坐在上面分外舒適,頗受人們喜愛。后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。在社會生活的發展中,圈椅延續了交椅的上身,為了增加其穩定性,將交椅的交叉腿改變四足直腿。以木板作面,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,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。
圈椅的特點
圈椅最明顯的特征是圈背連著扶手,從高到低一順而下,坐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,感到十分舒適,頗受人們喜愛。造型圓婉優美,體態豐滿勁健,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。
后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。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,而采用四足,以木板作面,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。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。這種椅子大多成對陳設,單獨擺放的不多。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,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。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,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,但都很淺。背板都做成“S”形曲線,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制成的,為明式家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。
明代中后期,有的椅圈在盡頭扶手處的云頭外透雕一組花紋,既美化了家具,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。明代人們對這種椅式極為推崇,因此當時多把它稱為“太師椅”。更有一種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,并稍向后卷,可以搭腦。也有的圈椅椅圈從背板向兩側延伸通過邊柱后,但不延伸下來。這樣就成了沒有扶手的半圈椅了,這種椅子造型奇特,可謂新鮮別致。
中國人為什么喜歡圈椅?
圈椅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,與中國人傳統文化內涵相呼應是一個關鍵。圈椅椅背的“圓”與四腳的“方”,不僅呼應了“天圓地方”的認識論和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追求,曲線與直線的相結合也體現著陰陽平衡的學說。
另外,圈椅也是體現中式古典家具制作技藝的范本,比如圈椅的高度、扶手的高度的搭配不僅要考慮視覺效果,還有讓人正襟危坐的設計考慮;圈椅“S”形的背板是根據人體脊椎的曲線制成,幾百年前就有“人體工學”的覺悟;榫卯結構、靠背實木彎曲工藝、局部雕刻等,都代表著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高峰。
這一切,讓圈椅成為一榫一卯、一板一木間的最優選擇,有著經久不衰的設計美感。
- 上一條:追憶西塘古鎮的似水年華
- 下一條:紅木家具估值六步法